
眼睛,被誉为“心灵之窗”,是我们感知世界、传递情感最重要的器官。超过80%的外界信息通过视觉获取。然而,这扇窗户却常常被我们忽视,许多人只有在视力明显下降或感到不适时,才想起求助眼科医生。作为一名眼科同仁,我想对大家说:眼部健康,防远大于治。定期的、系统化的眼部检查,是守护光明未来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一、眼部检查,远不止“查视力”

许多民众,甚至部分非专科医学生,可能认为眼部检查就是测一下视力表。这其实是一个普遍的误解。一套系统化的眼部检查是一个精密、全面的工程,它至少包括:
视力检查: 基础但关键,初步判断视觉功能。
眼压测量: 青光眼最重要的筛查手段之一。青光眼被称为“无声的光明窃贼”,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但眼压升高会悄然损害视神经。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眼科医生的“火眼金睛”。可以放大并清晰观察到睫毛、角膜、虹膜、晶状体等眼前段结构的细微病变,如白内障、角膜损伤、结膜炎等。
眼底检查: 这是窥视全身健康的一扇窗。通过散瞳,医生可以观察到视网膜、视神经、黄斑和血管。这不仅能发现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等眼病,还能窥见高血压、糖尿病的全身性疾病在眼部的并发症(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其他辅助检查: 如眼轴测量(近视防控)、角膜地形图(圆锥角膜筛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精确评估视网膜及视神经层次结构)等,可根据需要进行。
二、定期检查,为谁而做?

不同人群,检查的重点和频率各不相同。
1、对于普通民众:
婴幼儿及儿童(0-12岁): 重点在于筛查先天性眼病(如白内障、青光眼)、斜视、弱视及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建议在出生后、3岁、6岁入学前各进行一次系统检查。弱视的治疗有黄金窗口期,一旦错过,将造成终身视力残疾。
青少年(12-18岁): 处于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期。建议每6个月至1年检查一次,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密切监控近视度数增长,及时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
中青年(18-45岁): 即便视力良好,也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基础检查。尤其是长期使用电脑、手机的“屏幕族”,是干眼症、视疲劳的高发人群。
中老年(45岁以上): 每年一次的检查至关重要。这是年龄相关性眼病,如白内障、老年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等的高发期。早发现、早干预是保留有用视力的关键。
2、对于高危人群:
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立即检查眼底,之后每年至少一次,若已出现视网膜病变,需遵医嘱每3-6个月复查。
高度近视者(>600度):因眼轴拉长,视网膜变薄,发生视网膜裂孔、脱离的风险远高于常人,应每年检查眼底。
有青光眼、黄斑变性等家族史的人群:应提前并加密检查频率。
三、致同仁与医学生:我们是健康的守门人

作为眼健康的专业守护者,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治病救人,更要主动进行科普教育,提升公众的防病意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
细致全面: 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体征,将系统检查视为标准流程。
耐心宣教: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检查的必要性和病变的潜在风险,将其转化为重视眼健康的主动参与者。
树立榜样: 我们自身也应定期检查,关爱自己的“窗户”,才能更好地为他人守护光明。
眼睛的健康一旦失去,往往不可逆转。一次简单的检查,可能只需半小时,却能避免未来巨大的痛苦和遗憾。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人,请将定期眼部检查纳入您的健康管理日程。让我们携手,共同擦亮这扇“心灵之窗”,守护一个清晰、明亮、充满色彩的世界。
光明未来,始于定期检查。
版权所有 © 科智网 备案号:京ICP备19044848号-1 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QQ:103749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