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网络社交的连接与边界:大学生朋友圈分组调查

发布时间:2025-09-22 16:53:08  来源:  发布人: 阅读量:

中青校媒的调查结果显示,微信是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 占比高达95.76% 。其中,86.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使用社交媒体分享多元生活,这表明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一个重要功能,拥有很高的使用率,针对朋友圈的调查研究,能够及时且较为充分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现状。

本次的调查从朋友圈“分组 ”情况这一切入点出发,采用线上问卷和线下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将大学生群体(18–22 岁)作为主要采访对象,设置问题的重心在“如何分组 ”和“为何分组 ”两个关键词上,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大学生网络社交的新特征,寻找具有新闻价值的新现象。

调查数据显示,79.17%受访大学生的朋友圈内容存在分组可见的情况,占据 大多数;朋友圈分组类别丰富,同时具有多样性和相似性;在“分组最主要目的 ”和不同分组的“主要原因 ”调查中,“隐私保护 ”成为占比最大的选项。

在“如何分组 ”话题中,“家人/亲戚 ”成为最主要的类目,而“扩列(拓展网络社交圈)”作为互联网时代新型的社交行为,成为 20%以上受访者共同的分组选择;在“为何分组 ”话题中,“隐私保护 ”成为大部分大学生关心的重点。这些较为突出的数据,为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探究提供了较为精准且有价值的角度。

连接:“朋友圈社交是高效的,提供正向情绪价值的”

分组的关键词实际上可以反映出大学生网络社交对象的选择。

“我还挺爱发朋友圈的,平时比较忙的话,线下的社交活动会让我特别累,感觉精力被抽光了,朋友圈这种社交方式对我来说是比较高效的吧,发一组照片大家会给我点赞评论什么的,很快就能获得比较正向的情绪价值反馈。”一位受采访者这样说。不仅如此,许多受采访者都表示如果通过朋友圈就能维持一部分社交关系的话,他们很乐意这样做。而在这之中,“ 同学 ”与“朋友 ”,是他们在发表朋友圈时最常使用的分组,大部分分享生活的内容,都将这些人群设为可见对象。“给我点赞最多的就是以前的高中同学,还有现在的同学。”受访者口中,同学和朋友关系的联系,朋友圈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两个分组中,社交与反馈通常是双向且正向的。

那么,“扩列 ”作为时新的分组类别,又在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最大化地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个性的诉求,又提供了精准的信息服务。但同时,这样精准的信息推送也导致这样的现象出现——网络社交圈层化。“扩列 ”现象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在固定的“圈子 ”内,寻求更丰富的人际连接。“二次元 ”、“Kpop ”、“ 乙游 ”、“ 电子竞技 ”......大学生们往往存在于不同的亚文化圈层中,他们渴望寻找到“ 同好 ”,找到志同道合的聊天对象。在这方面,线下社交远没有线上“扩列 ”有效率。这样一来,朋友圈中比较有针对性的内容也充满互动性,这样的“连接 ”也能为大学生提供较为正向的情绪价值。

边界:“能省不少麻烦”“这样才有安全感”

“边界 ”是关于“分组原因 ”调查的结果中的绝对关键词。

“有些内容不太有必要让父母看到,我之前有一次发了去酒吧的照片没有屏蔽父母,然后就被抓住问东问西,后来我就拉了个分组,说实话省了很多解释的麻烦。 ”当被问到为什么给父母进行单独分组,这位女生这样说。

在进行父母分组原因调查时,被提到最多的就是“没必要 ”这三个字。一部分同学表示,不希望有些负能量的朋友圈被父母看到,可能会让他们担心,但事实上不是多大的事,所以没必要和他们说才这样。也有一部分同学表示,自己和父母存在一定的“代沟 ”,有一些内容父母不了解,但很喜欢刨根问底,“解释是没必要的 ”。

事实上不仅如此,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在互联网和全球化文化的影响下,边

界意识比父母一辈更强。这种边界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设置隐私边界。尤其 00 后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长大,对新技术的熟练使用使得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个人自我意识增强,他们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和隐私,因此选择在朋友圈屏蔽父母,以保持个人生活的独立性。

“有的吐槽啊,负面情绪什么的,不太想让不亲近的同学看见,而且感觉他们也不想看见这种朋友圈,尤其是吐槽什么的,就像我也不喜欢看别人天天在朋友圈输出负能量 ”在采访中不少同学表示,有的内容只敢让自己最亲的朋友看见, “一般是比较隐私或者负面的那种。”这种现象几乎是朋友圈社交的“默认礼仪 ”,不相互传达负能量,默认对方有自己也不可见的内容。

“有的时候会加到一些代购啊什么的,怕自己的信息泄露出去,这种一般也会屏蔽,这样才有安全感。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 83.09%的大学生担心朋友圈泄露隐私。这种担忧促使他们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朋友圈分组屏蔽就是一种常见的保护手段。

连接与边界的冲突:对网络社交的不断探索

如果说“扩列 ”是一种向外连接的行为,那将扩列到的网友进行分组呢?关于是否向没见过的网友分享自己现实生活的内容,答案并不统一。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与选择绝对的隐私保护,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将生活内容分享给网友,只是不绝对。在与网友进行交流时,即使是最擅长网络的大学生,也在进行一种尝试。

面对老师,同学们一方面渴望进行交流连接,维持师生友好关系,一方面又不希望老师知道太多。“感觉平时给老师朋友圈评论可以让他更眼熟我,也挺好的,不过有的时候又担心会不会有点自来熟,显得不太好。”不仅仅是自己的朋友圈,面对老师的朋友圈,也会有这样的担心发生。

通过对大学生朋友圈分组现象的调查可以发现,大学生在追求社交网络中的连接与互动的同时,也表现出对个人隐私和边界的强烈保护意识。这不仅可以揭示他们在网络社交中的连接与边界问题,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数字时代中的社交行为和心理状态特征,这些结论是时新的,具有新闻性的。事实上,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十分复杂,围绕朋友圈分组的调查只是冰山一角,并且网络社交的连接与边界问题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发展的领域,值得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分析。(王语秋)


版权所有 © 科智网   备案号:京ICP备19044848号-1   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QQ:103749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