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今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核心战略。抽水蓄能电站作为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的大规模储能设施,既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 “稳定器”,也是促进新能源消纳的 “调节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投资规模动辄数十亿乃至上百亿元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不仅承载着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使命,更对项目融资提出了极高要求。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盛鑫鸿利”)深耕能源基建投融资领域十余年,凭借深厚的行业积淀和持续的创新精神,量身定制金融解决方案,深度参与多个国家级抽水蓄能电站的资金筹措工作,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资本动力。
华东电网调峰核心: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的融资创新实践
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是国家 “十四五” 规划重点工程,总装机容量达 140 万千瓦,总投资 98.6 亿元。这座电站的建成意义重大,作为华东电网重要的调峰调频电源,投运后年发电量可达 25 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 30 万吨,对区域节能减排和空气质量改善有着显著作用。但项目建设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地处生态敏感区,环保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高达 15%,环保合规要求严格;另一方面建设周期长达 8 年,资金占用时间长、回笼慢,传统融资渠道难以满足项目的复杂需求。
针对这些痛点,盛鑫鸿利创新性地设计了全生命周期融资方案,根据项目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特点,打造 “三段式” 融资架构。在 0-6 年的建设期,盛鑫鸿利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组建银团,提供 65 亿元专项贷款。为确保环保投入足额到位,贷款采用 “工程进度 + 环保达标” 双挂钩的放款机制,将环保工程的推进情况与贷款发放比例直接关联,既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又守住了生态保护的底线。进入 6-8 年的运营准备期,公司通过发行 20 亿元专项绿色债券,将资金定向用于机组调试并网及配套送出工程建设,为电站顺利投运奠定基础。而在 8 年后的运营期,盛鑫鸿利将电站的容量电费收益权进行证券化处理,成功提前回笼资金 30 亿元,有效优化了项目的现金流结构。
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盛鑫鸿利更是开辟了新思路。公司开发了 “碳汇 + 水电” 复合收益模型,通过精准测算项目的碳减排量,预计每年可产生约 5000 万元的碳减排效益。同时,积极与浙江省生态环保厅合作,将项目纳入省内生态补偿机制,让电站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为项目融资增添了新的信用支撑。
这套全方位的融资方案成效显著,使项目综合资金成本降至 4.35%,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2 个百分点,大幅减轻了项目的财务压力。电站建成后,每年可为华东电网提供调峰服务 800 小时以上,有效缓解了区域电网在用电高峰时段的供电压力,提升了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西南地区标杆工程: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的融资突破
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是西南地区首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 120 万千瓦,总投资 86.5 亿元。该项目的建设填补了西南地区大型抽蓄电站的空白,但也面临着独特的挑战:项目所在地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同时,移民安置涉及范围广、人数多,12.8 亿元的移民资金需要确保专款专用,这些都给项目融资和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面对这些难题,盛鑫鸿利推出了一系列特色解决方案。在风险分担方面,公司创新性地引入 “地质风险共担基金”,由项目公司、施工方和盛鑫鸿利共同出资 2 亿元,专门用于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风险,有效分散了单一主体的风险压力。同时,与保险公司深度合作,开发 “工程建设全周期保险”,将地质灾害、工期延误等各类潜在风险纳入保障范围,为项目建设筑起了双重 “安全网”。
在移民安置资金管理上,盛鑫鸿利设立了移民安置资金共管账户,建立了 “政府监管 + 银行托管 + 第三方评估” 的三重监管模式。政府部门负责政策监督,银行进行资金托管,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确保每一笔移民资金都能精准用于移民搬迁、安置区建设等相关工作,既保障了移民的合法权益,也增强了金融机构对项目的信心。
此外,盛鑫鸿利还着眼于区域协同发展,创新设计了 “重庆 - 湖北电力调峰协同收益分享机制”。将蟠龙电站纳入华中电网统一调度,打破了省域界限,实现了跨省调峰效益最大化,不仅提升了电站自身的盈利能力,也为区域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撑。
该项目的融资方案凭借其创新性和实用性,获评 “2022 年度重庆市金融创新案例”,为西南地区后续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融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板。
东北电网能源支撑:吉林敦化抽水蓄能电站的资本运作智慧
吉林敦化抽水蓄能电站是东北电网重要的调峰电源,总装机容量 140 万千瓦,总投资 112 亿元。东北地区新能源资源丰富,尤其是风电产业发展迅速,但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特点导致弃风限电问题时有发生。敦化抽蓄电站的建设,对保障东北地区新能源消纳、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项目市场化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筹措成为制约项目推进的关键瓶颈。
为破解融资难题,盛鑫鸿利在政策性金融工具应用上实现了新突破。公司成功为项目申请到国家开发银行 “能源结构调整专项贷款” 60 亿元,贷款期限长达 25 年,利率较基准下浮 15%,大幅降低了项目的长期融资成本。同时,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将项目纳入东北振兴专项债券支持范围,成功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20 亿元,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优化了融资结构。
在产业协同方面,盛鑫鸿利首创 “抽蓄 + 风电” 联合开发机制,为新能源与抽水蓄能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公司推动电站与当地风电场签订长期调峰服务协议,将抽蓄电站的调峰收益与风电场的上网电量直接挂钩,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风电场的消纳难题,也为抽蓄电站带来了稳定的收益来源,实现了双方共赢。
考虑到项目位于高寒地区,技术难度和风险相对较高,盛鑫鸿利专门委托权威科研机构出具《高寒地区抽水蓄能电站技术可行性报告》,系统论证了项目在低温环境下的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专业的技术风险判断依据,有效增强了项目的融资信用。
项目投运后,成效远超预期。每年可促进吉林省风电消纳 15 亿千瓦时,减少弃风限电损失约 4.5 亿元,既提升了新能源的利用效率,也为东北地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坚实保障。
盛鑫鸿利的融资方法论:全周期、多维度的创新实践
十余年的抽水蓄能电站融资实践,让盛鑫鸿利沉淀出一套成熟的融资方法论,核心体现在全周期风险管理、政策工具创新应用和区域协同效益开发三个维度。
在全周期风险管理方面,盛鑫鸿利建立了覆盖项目建设、运营、退出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期采用 “EPC + 保险” 双覆盖模式,在签订工程总承包合同的同时,同步落实工程全险,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运营期构建 “容量电价 + 辅助服务” 双轨收益保障机制,既保障了电站的基础收益,又通过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增加额外收益;退出期则设计了股权回购、资产证券化等多重退出通道,为投资方提供灵活的退出选择,提升了项目的投资吸引力。
在政策工具创新应用上,盛鑫鸿利始终保持与国家政策的同频共振。深度对接国家开发性金融政策,近三年累计为抽水蓄能项目申请专项贷款超 200 亿元;积极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金融债券等政策工具,成功将项目融资成本降低 0.8-1.2 个百分点,为项目节约了大量财务费用。
在区域协同效益开发方面,盛鑫鸿利打破了传统项目融资的地域限制。通过建立跨省区调峰收益分享机制,让抽水蓄能电站的效益辐射更广泛的区域;开发 “抽蓄 + 新能源” 联合运营模式,推动抽水蓄能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展望未来:以持续创新赋能抽水蓄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家 “十四五” 规划中抽水蓄能装机容量翻番目标的推进,抽水蓄能产业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盛鑫鸿利制定了清晰的未来发展规划,持续深化金融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融资工具方面,盛鑫鸿利将积极探索 REITs 等新型融资工具在抽水蓄能领域的应用。通过 REITs 产品发行,将抽水蓄能电站的存量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化产品,不仅能盘活存量资产,还能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为产业发展引入更多资金。
在风险评估方面,公司计划开发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项目风险评估系统。通过构建电站数字孪生模型,实时监控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各类数据,精准识别潜在风险,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提升项目融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行业标准方面,盛鑫鸿利将牵头构建抽水蓄能项目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目前,抽水蓄能领域的绿色金融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公司将结合多年实践经验,联合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和科研单位,制定涵盖项目评估、资金使用、效益核算等全流程的绿色金融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从华东电网的调峰核心到西南地区的标杆工程,从东北寒地的能源支撑到未来的全国性布局,盛鑫鸿利始终以专业的金融服务助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作为连接资本与能源产业的桥梁,盛鑫鸿利凭借十余年的行业积淀、持续的创新精神和成熟的融资方法论,为一个个重大项目破解了融资难题,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贡献了金融智慧。
未来,盛鑫鸿利将继续坚守初心,发挥资本纽带作用,不断深化金融创新,推动抽水蓄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 “双碳” 目标注入持久动力,让抽水蓄能这一 “超级充电宝”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稳定、更清洁的能源保障。
版权所有 © 科智网 备案号:京ICP备19044848号-1 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QQ:103749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