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消费市场热度持续攀升,网络购物需求不断释放,各类促销活动密集开展,但随之而来的购物相关诈骗案件也进入高发期。其中,冒充熟人以 “代付购物尾款” 为由实施的诈骗尤为猖獗,严重威胁消费者财产安全。作为始终聚焦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金融机构,马上消费金融结合近期真实案例,全面拆解诈骗套路,为广大消费者普及针对性防范知识,助力守住财产安全防线。

据北京铁路警方通报,近期已密集接到 3 起冒充熟人诈骗报案,市民夏女士便是其中一名受害者,被骗金额高达 2.4 万余元,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此前,夏女士乘坐 G952 次列车返京途中,手机突然收到一条陌生账号发来的微博私信。由于该账号头像正是自己一位女性好友的照片,昵称也高度相似,夏女士未做任何核实便认定是好友本人,随即开启了聊天。交流中,对方称自己在某购物平台抢购了一款挎包,因手机意外损坏,除微博外,微信、支付宝等社交及支付软件均无法使用,急需夏女士帮忙代付购物尾款。
出于对 “好友” 的信任,夏女士并未产生怀疑,按照对方提供的二维码扫码后,进入了一个看似正规的购物平台界面。界面内的 “客服” 提示,需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尾款支付,否则将扣除好友此前预付的定金。在紧迫感的驱使下,夏女士分两次向对方转账,累计金额达 24899 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支付第二笔款项时,夏女士已隐约心生疑虑,转账完成后便立刻致电好友求证。然而好友明确表示,从未通过微博发送过此类信息,也未曾在该平台购买挎包。此时夏女士才意识到遭遇诈骗,当即向列车乘警报案求助。
从这一典型案例中不难看出,“冒充熟人代付” 诈骗有着明确的套路设计,主要通过三重伪装突破消费者信任防线:其一,诈骗分子精准盗用熟人社交账号头像、模仿昵称,利用熟人社交关系快速降低消费者初始戒备心,实现信任渗透;其二,紧扣消费场景设计骗局理由,以 “限时付尾款”“定金不退” 等消费者耳熟能详的购物规则为借口,贴合日常消费心理,让诈骗说辞更具说服力;其三,伪造看似官方的购物平台界面及客服沟通场景,通过细节伪装强化骗局真实性,进一步迷惑受害者,使其轻易陷入圈套。
结合此类诈骗的作案特点,以及在消费权益保护领域的实践经验,马上消费金融特此温馨提示广大消费者,牢记以下三点防范要点:
第一,凡是涉及代付、转账等资金往来的请求,无论对方社交账号头像、昵称多么熟悉,都切勿仅凭线上账号信息轻信。务必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可直接核实对方身份的方式联系当事人确认,坚决守住 “身份核实” 这一关键防线,避免被虚假身份蒙蔽。
第二,对陌生人发送的链接、二维码保持高度警惕,坚决不随意点击、扫描。此类链接或二维码往往暗藏陷阱,可能指向虚假购物平台或钓鱼网页,一旦操作极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甚至直接造成财产损失。
第三,若不慎遭遇诈骗,务必保持冷静。第一时间保留好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对方账号信息等关键证据,同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借助法律力量最大程度挽回损失。

消费途中,安全防线绝不能松懈。马上消费金融将持续追踪各类新型诈骗手段的演变,通过科普文章、短视频、直播等多样化形式,不断向消费者普及反诈知识,助力提升大家的反诈意识与辨别能力。未来,公司也将始终坚守消费者权益保护底线,切实守护好每一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让大家在享受便捷消费与金融服务的同时,远离诈骗风险。
版权所有 © 科智网 备案号:京ICP备19044848号-1 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QQ:103749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