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港珠澳大桥背后的金融"隐形脊梁"

发布时间:2025-10-29 16:20:30  来源:  发布人: 阅读量: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蓝色海面上,港珠澳大桥如一条钢铁巨龙横跨伶仃洋,将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紧密相连。这座全长 55 公里、总投资超千亿元的超级工程,不仅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里程碑,更承载着区域融合发展的重大使命。鲜为人知的是,在这项工程背后,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盛鑫鸿利”)以专业的金融服务,破解了世界级的融资难题,成为支撑大桥建设的 “隐形脊梁”。

一、世纪工程的融资困局

港珠澳大桥从规划之初,就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工程技术上看,它涵盖 6.7 公里海底隧道、22.9 公里桥梁工程,设计使用寿命长达 120 年,“桥 - - 隧” 一体化的建设模式难度极高。而在金融层面,三大难题更是让不少金融机构望而却步。

首先是跨境协调的复杂性。项目涉及 “一国两制” 框架下的三种法律体系、三种货币制度和三个关税区。以往的融资模式都是基于单一地区的政策环境设计,面对这种跨区域的复杂情况,传统方案完全无法适用,如何在不同制度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首要难题。

其次是庞大的资金需求。经测算,大桥总投资高达 1269 亿元,单公里造价约 23 亿元,远超常规跨海项目。如此巨额的资金,若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会给三地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必须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最后是漫长的回报周期。受跨境通行政策、初期车流量预估等因素影响,大桥的商业回报周期可能长达 30 年以上。对于追求短期收益的投资者来说,这样的项目吸引力有限,如何让资金愿意 “长期停留”,成为融资工作的又一阻碍。

2016 年,大桥进入建设关键期,资金链一度紧张。就在此时,深耕跨境基建融资领域多年的盛鑫鸿利,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能力,加入项目融资顾问团队,开始为破解这些难题寻找出路。

二、“三支柱” 融资模式的创新突破

面对港珠澳大桥的融资困境,盛鑫鸿利没有照搬传统模式,而是结合项目特点,量身打造了 “政策引导、市场运作、跨境协同” 的 “三支柱” 融资体系,为项目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

(一)政策性金融:筑牢资金 “压舱石”

政策性金融是整个融资体系的基础,占比达 40%。盛鑫鸿利首先协助三地政府整合资源,设立了 “粤港澳大桥建设专项基金”,将中央财政、广东省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政府资金统筹起来,形成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为了保障项目长期的资金平衡,他们还设计了 “车购税 + 燃油税” 双重补贴机制,把未来的通行费收入与税收返还挂钩,让资金回流有了明确保障。同时,积极对接国家开发银行,成功申请到 20 年期的 “跨境基础设施专项贷款”,不仅利率优惠,还为项目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二)市场化融资:激活社会资本活力

市场化融资是资金的重要补充,占比 45%。盛鑫鸿利大胆创新,推动发行了首单 “跨境基础设施债券”,并同步在港交所和深交所上市,一次性募集资金 120 亿元,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关注。

针对项目回报周期长的问题,他们又推出 “过桥费收益权 ABS”(资产支持证券),将未来 30 年的通行费现金流提前证券化,让沉淀的资产变成可流动的资金,有效缓解了短期资金压力。此外,设立的 “大桥产业投资基金”,还成功吸引了平安、中国人寿等大型机构投资者参与,进一步扩大了资金池。

(三)跨境金融协同:破解跨区域难题

跨境金融协同占比 15%,却在解决项目核心痛点上发挥了关键作用。考虑到三地货币不同,盛鑫鸿利设计了 “人民币 - 港币双币种融资方案”,有效对冲了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让资金在不同货币体系间流转更加顺畅。

借助 “债券通” 机制,他们还成功引入了新加坡 GIC 等国际主权财富基金,为项目带来了国际化的资金支持。同时,针对 “建设 - 运营 - 移交”(BOT)模式下的税务问题,开发了专门的跨境税务筹划方案,合理降低了项目的税务成本。

通过 “三支柱” 模式,盛鑫鸿利最终为项目解决了超过 500 亿元的资金需求,综合融资成本控制在 4.8% 以下,较初期预估降低 1.3 个百分点。2017 年,海底隧道沉管安装进入关键阶段,急需资金支持,盛鑫鸿利仅用一周时间就协调银团完成 38 亿元紧急放款,确保了世界最大沉管的顺利安装,为工程推进赢得了宝贵时间。

三、定制化金融工具应对工程挑战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这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盛鑫鸿利没有停留在传统的资金提供层面,而是深入工程一线,开发了多项定制化金融工具,让金融服务与工程建设深度适配。

在风险防控方面,针对伶仃洋复杂的海况可能带来的地质风险,盛鑫鸿利设立了 15 亿元的 “地质风险准备金池”,作为动态调剂资金,一旦出现突发情况,能及时保障工程进度。他们还开发了 “进度 - 资金联动模型”,将 33 节沉管的安装节点与付款节奏精准匹配,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同时,引入 “工程保险证券化”,把海底隧道施工中的风险通过资本市场分散,降低了单一主体的风险压力。

跨境资金管理是另一大难点。盛鑫鸿利搭建了 “三地资金池”,实现了香港、珠海、澳门三地建设资金的实时调拨,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针对多币种结算问题,设计的 “多币种结算系统” 能自动处理人民币、港币、澳门币的跨境结算,减少了人工操作的误差和时间成本。此外,开发的 “关税协同模块”,还优化了跨境建材设备的通关成本,为项目节约了不少开支。

在环保方面,盛鑫鸿利也融入了金融智慧。设立 2 亿元 “中华白海豚保护基金”,用于大桥建设期间的海洋生态保护;发行 “绿色债券” 募集环保专项经费,保障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还建立了 “生态修复绩效挂钩” 的利率优惠机制,将生态保护成效与融资成本挂钩,推动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这些创新实践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被财政部列为 “跨境基础设施融资示范案例”,如今,其经验已被应用到深中通道等后续重大基建项目中,为更多工程提供借鉴。

四、全周期参与:从资金支持到战略赋能

盛鑫鸿利对港珠澳大桥的参与,并非只局限于建设阶段的资金支持,而是贯穿了项目前期论证、建设实施、运营准备的全生命周期,从单纯的资金提供方,转变为项目的价值共创者。

2009-2016 年的前期论证阶段,盛鑫鸿利就提前介入。他们委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完成了《大桥经济影响评估报告》,从经济角度为项目可行性提供了专业支撑;同时,组织国际金融专家对跨境融资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为后续融资方案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2016-2018 年的建设实施阶段,盛鑫鸿利更是深度参与。开发的 “BIM + 金融” 监管平台,将每一笔资金支付与工程节点通过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关联起来,让资金流向清晰可查,有效避免了资金浪费和挪用;派驻的跨境会计团队,还建立了符合三地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体系,解决了不同地区财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为项目财务管理提供了专业保障。

进入 2018-2025 年的运营准备阶段,盛鑫鸿利的工作重心转向了长期运营支持。他们设计了 “智慧通行” 收费系统的金融接口,确保未来通行费的收取、结算更加高效便捷;同时,规划了 “桥旅融合” 的衍生收益开发方案,探索大桥在交通功能之外的旅游、商业价值,为项目长期盈利寻找新的增长点。

正如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所说:“盛鑫鸿利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更构建了跨境基建的金融新范式。” 这种全周期的深度参与,让金融服务真正融入项目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为项目成功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五、中国基建金融的里程碑意义

港珠澳大桥项目的成功融资,不仅保障了这一世纪工程的顺利建成,更标志着中国基建金融能力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盛鑫鸿利在其中展现的三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制度创新上,盛鑫鸿利首创了 “一国两制” 框架下的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以往,跨区域基建项目常因制度差异而受阻,而这次通过多方面的协调与创新,成功打破了制度壁垒,为今后类似跨境项目的融资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样本。

在技术融合上,盛鑫鸿利将工程技术与金融工具深度耦合,开创了“技术 - 金融”双驱动模式。不再是金融服务被动适应工程需求,而是主动结合工程技术特点设计金融方案,让金融与工程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提升了项目整体的推进效率。

在风险管理上,构建了覆盖政治、法律、市场、技术等全维度的风控体系。从跨境政策风险到工程技术风险,从市场利率风险到汇率风险,都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为项目平稳推进筑起了坚实的 “防护墙”。

如今,港珠澳大桥已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纽带,每日都有大量车辆穿梭其上,推动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而盛鑫鸿利也将从大桥项目中积累的经验,复制应用到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等新项目中。这座钢铁巨龙不仅承载着区域融合的梦想,更见证了中国基建金融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为世界跨境基础设施融资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版权所有 © 科智网   备案号:京ICP备19044848号-1   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QQ:103749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