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克尔的研究,为理解技术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视角。通过对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的深入分析,莫克尔揭示了知识体系的演进与社会制度的开放性如何为持续的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莫克尔将“有用知识”区分为两类:其一是“命题性知识”,即解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原理;其二是“处方性知识”,即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技术方法。他认为,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率先发生并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关键在于这两类知识形成了良性互动。科学理论指导技术创新,而技术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又反过来推动科学探索,这种双向促进的机制使得技术进步得以持续。

除了知识体系的发展,莫克尔还强调了技能人才储备的重要性。他指出,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拥有大量能够理解图纸、操作机械的熟练工匠和工程师,这些实践型人才成为技术扩散的关键载体。没有这些人才的支撑,再伟大的发明创造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制度环境是莫克尔研究的另一个重点。他认为,社会对变革的包容程度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速度。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社会相对开放,既得利益集团对技术变革的阻力较小,这为“创造性破坏”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莫克尔的研究提醒我们,技术创新往往伴随着旧有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需要建立相应的适应机制。
莫克尔的研究与同时获奖的阿吉翁和霍伊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形成了有趣的对话。如果说阿吉翁和霍伊特揭示了技术创新在市场中的运行机制,那么莫克尔则解释了这些机制得以形成的历史前提。二者的研究共同说明,持续的经济增长既需要市场层面的创新动力,也需要知识积累和制度环境的支撑。

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莫克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各国在推动科技创新时,不仅需要加大研发投入,还需要注重构建开放的知识生态,培养实践型人才,并建立包容变革的社会制度。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正在寻求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版权所有 © 科智网 备案号:京ICP备19044848号-1 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QQ:1037495047